原创 互联网+ 手机朋友把我玩成小喷泉了怎么办一点服务达

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互联网+ 手机一点服务达

文/本报记者 刘蓉 通讯员 潘志明 高莹 汪韵雪

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科技的进步,不断加速着医疗领域的变革。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手机点一点,护理线上延。去年6月,“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在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简称:附属二院)正式上线,门诊分为39个模块:PICC/静疗、糖尿病、胃肠外科、心理指导、伤口造口失禁、营养支持等。每个模块都配备持有相应资质的专科护士线上坐诊,共有328名护士免费为患者解疑答惑,让患者在家就能轻松便捷地解决健康问题。

截至今年4月底,患者咨询2439人次,护士接诊2384人次,接诊率97.74%。通过信息化建设,精准对接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护理需求,满足百姓健康需求,为患者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护理服务,让护理服务在互联网桥梁上跑起来。

智慧创新解难题

护理创新项目取得新突破

今年4月,在福建省护理学会组织的第九届“驼人杯”护理创新发明大赛中,附属二院护理部主任陈兰珍带领团队的创新项目《基于护理知识图谱的智能问答系统》斩获三等奖。这是该院护理创新项目在省赛中首次获奖,标志着全院护理创新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次获奖,是对该院护理团队不懈追求创新、勇于探索实践的科研精神的充分激励。

“基于护理知识图谱的智能问答系统”通过结合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形数据库,能够提供精确的答案并同步展示相关的知识结构。它融合了人机问答交互、自然语言识别与理解、知识图谱可视化三种技术。它凭借创新性和对护理工作的实际指导意义,从市赛一路杀入省赛。

陈兰珍介绍,致力于提升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团队开展这个项目的初心。她和同事在护理实践中,发现护理人员经常需要查询大量的医疗文献和护理指南来获取最新的护理知识和最佳实践,这个过程既耗时又容易出错。由此,她们想到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来构建一个智能问答系统,帮助护理人员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希望通过这个系统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还能促进护理知识的传播和更新,最终提升整个护理行业的专业水平。

这其中的技术难题首要是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构建,再就是数据的收集和整合,并确保系统的知识库内容是权威、准确且最新的。尽管困难重重,但陈兰珍团队始终坚持,持续优化和完善系统。目前,该系统的相关公众号、App正在开发中。

线上线下齐步走

便利服务让患者赞不绝口

上周一个傍晚,伤口、造口、失禁门诊的国际造口师陈梦婷护士正在收拾诊室,准备下班,这时诊室来了一名拄着拐杖的女士,正是前一天在医院线上专科护理门诊做过咨询的陈女士。

她在外院皮肤科做了右脚脚趾下方的痣切除术,位置特殊,做了两周的烤灯治疗后,伤口迟迟不见愈合。她看到附属二院开展线上专科护理门诊的新闻后,尝试进行线上咨询。在详细了解陈女士的情况后,陈梦婷建议陈女士可以尝试湿性愈合的疗法,在介绍湿性愈合的过程中,陈女士被陈梦婷的专业能力和耐心细致的接诊态度打动。次日早起,她拆开纱布看着仍无起色的伤口,临时决定拄着拐杖去门诊碰碰运气。

接诊后,陈梦婷搀扶陈女士坐下,拆开纱布,对伤口做了清洗和腐肉的清理,涂上软膏,保持伤口湿润,再贴上水胶体的敷料后,嘱咐陈女士两天后再来换药。回家路途遥远,自身腿脚不便,陈女士询问是否可以自行换药,考虑到陈女士的实际困难,梦婷详细地把换药的流程和要点做了细致的讲解,告知有问题可以随时在互联网的线上专科门诊交流。

两天后,梦婷在线上门诊收到了陈女士反馈的伤口图片,伤口明显好转,陈女士喜不自胜,将换药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再跟梦婷一一沟通。伤口越长越好,经过四次的换药,伤口已经完全愈合。

终于可以放心下地走路的陈女士对梦婷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她说,这个互联网服务给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数字

●“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在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于去年6月上线后,截至今年4月底,患者咨询2439人次,护士接诊2384人次,接诊率97.74%。

●“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门诊分为39个模块:PICC/静疗、糖尿病、胃肠外科、心理指导、伤口造口失禁、营养支持等。每个模块都配备持有相应资质的专科护士线上坐诊,共有328名护士为患者解疑答惑。